计算机应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大类及代码: | 电子与信息大类(71) |
专业类及代码: | 计算机类(7102) |
专业名称及代码: | 计算机应用(710201) |
编制时间: | 2024年5月 |
适用年级: | 2024级 |
论证机构: |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
审定机构: | 中共贵阳市中山科技学校党支部 |
审定时间: | 2024年6月 |
贵州省贵阳市中山科技学校监制
目 录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1
二、入学要求 1
三、修业年限 1
四、职业面向 1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2
(一)培养目标 2
(二)培养规格 2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4
(一)公共基础课程 5
1.思想政治 5
2.语文 7
3.数学 8
4.英语 10
5.历史 12
6.信息技术 13
7.体育与健康 14
8.艺术 16
9.生态文明教育 17
10.劳动教育 18
(二)专业基础课程 19
1.信息录入技术 19
2.办公应用软件 20
3.计算机网络基础 22
4.网络操作系统 24
5.版式设计基础 25
(三)专业核心课程 26
1.图形图像处理 26
2.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音视频处理) 29
3.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动画设计与制作) 30
4.网页设计与制作 31
5.数据库应用与数据分析(Access) 33
6.数据库应用与数据分析(MySQL) 34
7.程序设计基础 35
8.信息技术设备组装与维护 36
(四)岗位实习 38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38
(一)教育教学活动按周分配表 38
(二)教学计划表 39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表 39
2.专业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表 40
3.课程分布统计表 40
八、实施保障 41
(一)师资队伍 41
(二)教学设施 42
(三)教学资源 45
(四)教学方法 46
(五)学习评价 47
(六)质量管理 48
九、毕业要求 49
十、附录 49
(一)编制说明 49
1.编制依据 49
2.编制说明 50
(三)变更记录 51
(四)相关表单 52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表 52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党支部审批表 53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审批表 54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
专业代码:710201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习能力者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3年。采用在校学习2.5年+岗位实习0.5年的方式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经前期人才需求调研及分析研究,确定本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对应的行业、主要职业、主要岗位及职业技能证书框架如下:
专业大类 (专业类) 及代码 | 对应 行业 | 主要职业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 职业技能等级 证书举例 |
71 电子与信息大类 7102 计算机类 | (64)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12-02-01 计算机维修工 | 计算机板级维修工,远程服务请求应对,维修服务受理等岗位; | 计算机维修工(中级)或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3-01-02-06 速录师 | 速录机操作,计算机操作,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等岗位; | 速录师或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五育并举”核心教育理念,围绕贵州省中职“强基”和“黔匠”培养工程,面向IT互联网企业、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维修、文员、创意设计、美工、网页制作与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软件设计与维护等岗位(群),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具备办公软件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字媒体素材处理、程序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常用信息技术设备组装与维护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意识和数字素养,能够从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同时,面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等高职专科类专业输送优秀毕业生。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以下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要求
(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具有保密、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行业规范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严格遵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具有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数字素养;
(3)具有诚信、责任、团队合作合作和专业精神,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服务意识,能适应团队协作和客户服务的需求,并在职业环境中展现出良好的职业操守;
(4)有获取行业前沿技术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具有适应行业变化的自我提升、终身学习意识,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知识要求
(1)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初步具备结合职业岗位工作情景利用包括英语在内的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和国际视野;
(2)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3)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操作系统和信息录入技术的相关知识;
(4)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知识,理解网络环境下的系统管理;
(5)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并熟练地运用色彩、形状、构图以及视觉设计原则等理论知识。
(6)了解网站建设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及其制作过程;
(7)了解数据库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结合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初步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技能要求
(1)能熟练完成信息技术设备组装、日常维护和故障检修;
(2)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管理与操作能力,能熟练完成中英文录入;
(3)能运用视觉设计原则等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完成文字、图片、表格的混合排版及版式设计等;
(4)能熟练地完成小型计算机网络的搭建、安全管理等,初步具备管理网站的能力;
(5)能结合工作过程,熟练完成数字媒体素材处理与制作,并具有完成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6)初步具备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并结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数据的存储管理及数据分析的能力;
(7)初步具备项目分析、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的全过程管理能力。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类构成(详见图1):
(一)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等。执行中应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职业性和时代性,加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衔接和配合,强化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突出实践育人。
(二)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两类,共计13门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应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采用“理实一体”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且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该课程总课时数的50%。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通知”(教职成厅〔2019〕6号)、《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的通知》(黔教民函〔2019〕52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以及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确立本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相关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具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的理想信念,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四个自信”; 具备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的职业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备理性、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具备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培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具备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遵守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树立乐于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具备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B.知识目标 了解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解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国家以及人生发展的作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理解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 C.能力目标 具备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现象,对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具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具备从法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具备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做到自立自强、坚韧乐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具备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积极生活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的能力; | 依据部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A.基础模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哲学与人生; 职业道德与法治; B.拓展模块 结合专业特点及区域民族特征等,选择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等内容; C.其他必修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 根据时事要求适时增加其他内容;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应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指导方案》的相关要求; 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扩大内需、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有效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政治认同感,提高法治意识,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充分利用本地或区域红色教育资源等,运用情境教学、辩论会、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实习实训及各种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开放式学习;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经典诵读、模拟法庭、即兴演讲、社会调研等; 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 180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具备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具备深刻、敏捷、灵活、批判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具备理解文化的意愿和学习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具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吸收、传承和发展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B.知识目标 熟悉《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的汉字,了解汉字特点; 掌握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口语交际要求; 初步掌握文学作品欣赏方法和浅易文言文阅读方法,积累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 掌握基本听、说、读、写的方法; 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C.能力目标 具备整体感知和领会文本的能力,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阅读总量不低于100万字; 具备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需要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能进行介绍、交谈、即席发言,写作条据、书信、总结等应用文,语言表达清晰通顺。能在模拟岗位等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 具备对语文课程涉及的文化常识、文化现象进行梳理的能力,背诵、默写课本中的名句、名段、名篇,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具备感受和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内涵的能力,增加文化积累; | 依据部颁《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A.基础模块 专题1 语感与语言习得; 专题2 中外文学作品选读; 专题3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专题4 古代诗文选读; 专题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 专题6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 专题7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专题8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B. 职业模块选择 专题1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 专题2 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 专题3 微写作; | 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扩大内需、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借助语文课程这个载体,结合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将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注重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融合,立足职业岗位对语文知识与素养的要求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多种素质提升; 创设与职业相近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树立从业创业的自信心; 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 198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基本形成条理清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深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提升学生的逻辑严密性,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分析**、用数学语言表达**,具备借助数学运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形成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养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抽象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初步养成一丝不苟、勤于反思、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品格。 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问题,形成勇于探索、批判质疑的学习态度; B.知识目标 了解集合的含义以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了解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理解函数概念,包括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理解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掌握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能够利用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知识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等; 初步建立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中的问题; C.能力目标 具备根据概念、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运算和变形的能力; 具备使用一般的函数型计算器进行运算的能力; 具备依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相应的空间图形,并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与推理论证的能力; 具备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的能力; 具备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作出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如数据分析、算法优化等; | 依据部颁《数学》课程标准,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A.基础模块 基础知识——集合、不等式; 函数——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几何与代数——直线与圆的方程、简单几何体; 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初步; B.拓展模块 选择课程标准中的“拓展模块一”的部分内容: 基础知识——充要条件; 函数——三角计算、数列; 概率与统计——排列组合、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统计;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参与式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低起点、重衔接、小梯度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衔接,强化未来学生、工作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培养;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微课,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 144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具有正确的**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具有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持久的语言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坚定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B.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知识,理解中外文化内涵,比较中外文化异同; 了解“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策略”等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理解、表达、交互”三种语言技能发展策略; 熟悉国际音标和英语拼读规则; 在义务教育基础上掌握更高层次的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语言基础知识; 掌握服务情境活动中英语交际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基本技能; C.能力目标 具备用正确表达方式进行英语语言交际,用英语学习思维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具备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的能力; 具备合理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发展策略规划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备根据拼读规则正确拼读生词的能力; 具备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基础知识并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能力; 具备围绕主题任务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阅读并理解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关的英语语篇,翻译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献,根据提示完成应用文写作任务; | 依据部颁《英语》课程标准,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A.基础模块 主题1:自我与他人; 主题2:学习与生活; 主题3:社会交往; 主题4:社会服务; 主题5:历史与文化; 主题6:科学与技术; 主题7:自然与环境; 主题8:可持续发展; B.职业模块 主题1:求职应聘; 主题2:职场礼仪; 主题3:职场服务; 主题4:设备操作; 主题5:技术应用; 主题6:职场安全; 主题7:危机应对; 主题8:职业规划; | 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融入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深度融合,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坚持活动导向教学,注重探索英语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以致用; 注重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融合,立足职业岗位对英语知识与素养的要求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多种素质提升; 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尊重差异,使所有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 144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具备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正确认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具备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对史事进行准确判断和理解的时空观念; 具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家国情怀; 具备理解和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正确文化观; 具备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的正确劳动观; 具备判断民族立场、国际关系、人生抉择的正确是非观; B.知识目标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理解和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了解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懂得史料的类型及作用; C.能力目标 具备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和探究历史,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的能力,在认识现实社会或职业问题时,能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具备尝试搜集、整理、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的能力,并能将相关知识运用于相关业务工作; 具备以实证精神对待现实问题,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能力; 具备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判现实社会与职业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 | 依据部颁《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基础模块 中国历史; **历史; | 应充分融入贵州多民族共居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展现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丰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及共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拓展历史信息源,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做中教,做中学,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重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挖掘并展示贵州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工艺、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注重强调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取得的显著成*; 注重专业知识与历史知识的融合,立足职业岗位对历史知识与素养的要求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多种素质提升; 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 72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具有正确的**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规范操作、主动探索、创新发展的意识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具有在信息社会数字化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 B.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 熟悉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熟悉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掌握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处理过程;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方法及操作系统,办公应用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 C.能力目标 具备一定的文稿录入能力,熟悉常用文稿的排版格式; 具备常见软、硬件故障诊断及排除的基本技能; 具备 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的基本操作及综合应用技能; 具备实用图册制作的能力; 具备数据报表的初步能力; | 依据部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A.基础模块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网络应用; 图文编辑; 数据处理; 程序设计入门;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信息安全基础; 人工智能初步 B.拓展模块 结合本专业的工作实际需要,选择以下专题: 实用图册制作; 数据报表编制; 数字媒体创意; 演示文稿制作; | 结合本专业实际,可对相关模块课时做相关调整,务必要强化WINDOWS操作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等内容可适当强化; 深度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的爱国精神、钻研精神、责任担当、技术操守、理想情怀等思政元素形成思政教育; 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学中做、做中学,与行业应用有机结合,助推学生专业成长; 注重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技术的融合,立足职业岗位对数学素养的要求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多种素质提升; 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 | 144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具备勇敢顽强、坚忍不拔、超越自我、严谨细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具有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 具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良好心态; 具有平等融合、宽容对待、善于沟通、珍惜友谊的意识和良好人际关系; B.知识目标 了解个人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处理常见运动损伤的方法,掌握预防常见职业性疾病的知识; 了解球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等运动技能系列的基础知识; 掌握 1-2 项体育运动技能,并熟知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理论知识和比赛规则; 掌握提高体能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 C.能力目标 具备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的能力,能准确确定锻炼方式、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效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 具备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动作,按照运动规范和比赛规则参与体育活动和比赛的能力; 具备分析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及欣赏体育运动的能力; | 依据部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A.基础模块 体能——体育的功能及认识,一般体能、专项体能和职业体能知识; 健康教育——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食品安全和合理营养,常见传染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安全运动与应急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常见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反兴奋剂教育等; B.拓展模块 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以下内容: 体操类运动——啦啦操、街舞; 新兴体育类运动——太极拳、花样跳绳; | 注重专业知识与体育知识的融合,立足职业岗位对体育与健康素养的要求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多种素质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从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身体煅炼,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组织各式各样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及体育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理论水平;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利用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 180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民族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具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坚定文化自信; 具备批判性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审视和认识艺术,理解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具有国际视野,尊重、欣赏**多元文化; 具备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B.知识目标 了解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认识音乐要素,把握音乐形象,感受音乐魅力; 理解音乐要素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理解中国音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密切关系; 了解不同的美术门类,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造型语言。 初步具备中国书画基础知识和技法知识,熟悉中国书画的大致分类; 了解中外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造型语言,感受中、外美术特独特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审美特点和文化特征; C.能力目标 掌握音乐、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具备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的能力; 具备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具备结合岗位需求创造性表现艺术活动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发挥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 具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艺术观念的能力; 具备运用有关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初步比较、分析与描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的能力; | 依据部颁《艺术》课程标准,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A.基础模块 音乐鉴赏与实践; 美术鉴赏与实践; B.拓展模块 歌唱; 中国书画; | 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利用时代元素,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特色优势,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结合国家战略,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家顶层倡议以及“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互动交流的促进者;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形式,创设艺术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结合艺术学习主动参与校内外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创新实践体验,提高艺术核心素养; 注重专业知识与艺术知识的融合,立足职业岗位对艺术素养的要求实施艺术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多种素质提升; 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 72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 激发学生对家乡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活动; 培养学生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关注人类社会的长远福祉; B.知识目标 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了解贵州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情况,以及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特殊地位和建设成果; 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政策措施、实践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 C.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批判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具备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能力,如环保志愿服务、生态调研、环保宣传等; 鼓励学生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 生态文明基础知识 生态文明的概念、发展历程、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贵州生态概况 详细介绍贵州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阐述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背景、政策措施、实践案例及成效; 生态文明理念与价值观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介绍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服务、生态调研、环保宣传等; 生态文明教育与未来展望 探讨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展望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 选用贵州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普通高中版); 注重将生态文明理论知识与贵州实际案例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安排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 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网络平台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建立学生学习情况的持续跟踪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 36 |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本校《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实习实训课程开展,不单列课程和课时。各相关专业课程在实习实训过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全程注重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学校适时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在校期间专题教育课时数不少于16学时。
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将国家职业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及技能大赛考核点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适应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升迁规律,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及相关要求如下: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字、数据、符号等的录入能力,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小组学习,有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分享成功与失败; 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具有较强的忍耐力,战胜困难; 养成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的习惯,敬业意识和效率意识;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知识目标 了解微型计算机键盘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掌握正确的操作指法和击键姿势; 了解中文输入法的安装与删除; 了解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 掌握输入法的设置和输入法之间的切换方法; C.能力目标 能以正确的坐姿、指法,熟练地完成信息录入; 能按指法要求输入英文字母、特殊符号等,每分钟击键100次以上;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小键盘快速输入数字; *少能熟练使用一种工作中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能熟练输入字符、符号、混合文本,每分钟输入汉字65字以上; | 主要学习各种中英文录入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法,能熟练掌握中、英文盲打的技术,以及五笔字型或拼音输入法,具体内容建议如下: 键盘使用; 坐姿及指法练习; 金山打字通等常用打字练习软件的使用; 英文输入; 汉字五笔字型输入; 汉字拼音输入; 语音和手写输入; 听录与盲打的技巧与练习;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式教学,以任务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阶梯状要求,学生在不断练习中逐步达到目标,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问题,针对性的进行点评、纠错; 要创设趣味性情景,拓展思政教育元素,练习的项目要有近期热点新闻、笑话、故事、日常工作报告等不同形式的材料; 注重培养学生踏实、稳重、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 72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定位于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利用操作系统,信息化办公软件处理文字、图片、数据以及图文结合的展示交流能力。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能够遵循行业规范,保持诚信与敬业精神; 增强学生的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新思路; 培养学生具备信息获取、处理、评价和应用的能力,能够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完成办公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了解并遵守信息伦理与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数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持续跟踪并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升个人技能水平; B.知识目标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界面与文件管理技巧; 了解系统设置与优化方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熟悉常用软件安装与卸载流程,以及系统更新与备份策略; 理解并掌握文档排版原则,包括字体、段落、页面设置等; 熟悉表格的创建与编辑,以及图文混排的高级功能; 了解邮件合并、文档审查与修订等高级应用; 理解公式与函数的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数据处理问题; 熟悉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分析工具; 了解图表制作与数据可视化技巧,及数据透视表的高级应用; 熟练运用幻灯片布局、主题、背景等设计元素; 熟悉动画效果、过渡效果及超链接等增强演示效果的功能; 了解演示文稿的放映技巧与导出格式选择; C.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与文件管理工作; 能够熟练运用Word进行文档编辑、排版与打印任务; 能够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处理与分析,生成图表或数据透视表; 能够制作符合要求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进行简单的放映与导出; 能够将WORD、EXCEL、POWERPOINT三种软件综合运用,完成复杂的办公任务,如项目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 初步具备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并组合使用不同的工具与功能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 Windows操作系统基础 操作系统界面与基本操作; 文件与文件夹管理; 系统设置与优化; 常用软件安装与卸载; 系统更新与备份; 常用DOS命令; Windows系统常用文件类型; Word文档编辑 文档编辑与排版; 表格、图表、图片等元素的插入与编辑; 邮件合并与文档自动化; 审阅与修订功能; Excel电子表格 工作簿与工作表基本操作; 公式与函数应用; 数据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 图表制作与数据可视化; 数据透视表与数据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创建与编辑; 幻灯片布局与设计; 动画效果与过渡效果设置; 超链接与多媒体插入; 演示文稿放映与导出; 办公软件综合应用 跨软件应用,如Word和Excel的协同工作,PowerPoint的演示整合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教学中注重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相关考核内容相结合; 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模拟项目活动中掌握使用各项软件的技能; 应以学生为本,注重 “教、学、做”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团队合作和开拓创新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144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定位于使学生通过网络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学习,使其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建立计算机网络知识、组网及网络应用的基本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如网络安全、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等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素质目标 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使其在网络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网络道德与法律规范;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网络项目的合作完成,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形成持续学习新技术的动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逐步提升; 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 掌握网络传输介质及其运用; 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包括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理解局域网拓扑结构,了解局域网组网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 掌握IP地址、子网划分、域名系统等网络层技术; 熟悉传输层协议(TCP/UDP)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了解常用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掌握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及防护技术; 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数据信息保密性; 能力目标 能够制作双绞线,组建对等网和小型办公局域网; 能够正确配置IP地址,进行子网划分; 能够实现局域网的资源传输和资源共享; 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局域网组网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局域网的规划、设计、网络搭建和维护; 初步具备配置和管理交换机、路由器等常见网络设备的能力; 能够使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进行简单的网络性能测试和分析,以及分析和排查常见网络故障的能力; 初步具备应用网络安全策略和技术保障网络安全的能力; |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趋势; 网络拓扑结构、通信协议、IP地址等; 网络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以及两种网络模型的功能和区别及每层的作用; TCP/IP协议及子网划分技术: IP的分类和TCP/IP协议簇; IP地址与子网划分,包括IPv4和IPv6地址结构、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等; DNS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域名解析过程; 网络设备 常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以及它们的配置和管理方法; VLAN划分、STP、路由协议等高级配置; Wi-Fi、蓝牙等无线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网络安全基本概念与防范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范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应鼓励学生参与小型网络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注重通过真实网络故障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技术实践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实训、课外学习等环节,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与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注重对学生跟踪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研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 108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通过Windows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基本原理与管理的学习,紧密对接行业对网络运维、系统管理等岗位的技能需求,使学生初步具备网络服务搭建和管理中小型网络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网站制作与管理等相关课程提供必要能力支撑。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的专业理解和职业责任感;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网络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数据保护能力; 通过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 B.知识目标 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常用指令、操作和功能; 熟悉Windows Server的特点、版本和应用场景; 了解网络服务的配置、管理和故障排除; 了解网络安全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初步识别并应对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 C.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Windows Server的安装和基本配置; 能够管理和配置常见的网络服务,如DNS、DHCP等;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团队合作设计并实施网络服务的部署方案,如文件共享、打印服务、Web服务等; 能够实施系统安全策略,进行安全维护和更新; 初步具备诊断网络操作系统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 Windows Server基础: Windows Server的发展历史、版本特点及应用场景; 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的安装及系统更新; 基本系统配置,如网络设置、时区设置等; 系统管理: 创建和管理用户账户、组账户,以及设置账户权限和策略; NTFS文件系统的特点、权限设置方法; 磁盘分区、格式化、动态磁盘管理等磁盘管理; Windows服务的概念、启动类型和管理方法,以及进程监控和管理等; 网络服务配置: DNS服务的安装、配置和管理; DHCP服务的安装、配置和管理,包括地址池分配、IP地址的自动分配等; IIS的安装、配置,包括Web服务器和FTP服务器的设置与管理; 活动目录的概念、安装与管理,以及域控制器的配置与域成员的管理; 系统安全与维护: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企业工作实际及工作流程相结合,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环境中进行操作练习; 实训教学应帮助学生加深对网络操作系统基本知识与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训、课外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技术实践与技术应用能力; 鼓励采用团队协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 108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基础课程。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和视觉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利用Adobe InDesign完成版式设计,为后续《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提供素材制作能力和基本的UI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含版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版式设计的审美意识和视觉鉴赏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对专业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包括对InDesign的熟练操作; 通过团队项目,加强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B.知识目标 理解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对比、对齐、重复和接近; 掌握版式设计中的元素,如文字、图像、颜色和图形; 了解不同类型的版面布局和设计流程; 熟悉基本的印刷概念,包括分辨率、色彩模式和印前准备; C.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InDesign进行版式设计和排版; 能够独立完成创意版式设计,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能够将图片、文字和其他设计元素有效整合到版式设计中; 能够规划和管理版式设计项目,包括时间管理和质量控制; | 版式设计概述: 版式设计的定义、重要性和设计原则; InDesign界面与工具: InDesign的工作界面、工具箱、面板和菜单功能等; 文字排版: 文字的选择、排版、样式和字符格式化; 图像编辑: 图像的导入、调整、裁剪和颜色校正; 版面布局: 页面设置、网格系统、布局框架和多栏排版; 高级功能应用: 样式和模板的使用、图层和对象效果; 印前准备: 输出设置、PDF导出和印刷注意事项等;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主动把本课程与美术、广告、出版等其他领域进行融合,提升教学的实用性; 注重引入专业版式设计案例,学习其设计理念和技巧,并应用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 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地组织实施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企业工作实际及工作流程相结合; 课程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72 |
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将国家职业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及技能大赛考核点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适应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升迁规律,校企共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关要求如下: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的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建立对相关岗位实际工作流程的认识,并为后续《网页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基本的设计能力和素材准备能力,也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养目标 具有较强的图像处理创意思维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设计鉴赏能力; 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不断追求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 具有较好的视觉审美和设计感,以及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设计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工作责任心,以及版权意识和设计伦理; 图形图像设计、使用的道德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包括对设计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B.知识目标 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工作原理,包括工具使用、图层管理、图像编辑等; 初步理解设计原则、色彩理论、版式设计和视觉层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职业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了解海报、网页界面设计、书籍、包装及印刷相关知识; 熟悉数码设计、平面设计、网页美工和UI设计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了解UI设计的基础概念,包括用户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 了解设计类产品从概念到成品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管理; B.技能目标 具备选用适当的软件完成图形图像处理任务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使用Photoshop选框工具、文字工具、调整工具、形状工具、钢笔工具等常用工具; 具备熟练的抠图、蒙板、图层管理等能力,并**率地完成图像编辑、修饰、优化和合成; 运用Photoshop实现创意构思,制作较高质量的视觉作品; 了解UI设计原型的开发技能,包括线框图、原型图和交互设计,能够为不同的媒体和平台设计适应性设计; 具备按照平面设计的基本流程,遵循行业的要求进行标志、海报、字体、UI等设计的能力; 了解在团队环境中良好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项目管理和协调能力对自身的作用; | 图片处理 从图片裁剪、抠图、调整、修复、合成等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完成常用工具的学习: 画布尺寸设置、图像尺寸调整、裁切、变换(主要是调整拍摄时角度不正等问题)等内容; 抠图的各种基本方法,包括选框工具、钢笔工具以及路径转选区操作、图层蒙版等内容; 色彩、亮度、对比度调整等基础操作。特别注重调整图层的使用等; 仿制图章、污点修复画笔、修复画笔、修补等工具运用,也包括形状、选区、填充、渐变填充以及画笔等工具的运用; 滤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其中,重点要突出常用滤镜,如高斯模糊、动感模糊、移轴模糊、径向模糊、高反差保留等滤镜的使用; 图层相关知识与技能。包括各种图层(特别是智能对象图层运用较多)的特点,以及图层样式、混合模式、不透明度、填充不透明度,以及链接图层、图层组等内容; 工具的运用 从常用按钮、图标、Banner等元素着手,组织教学内容,培养设计意识及能力: 网页、APP界面常见元素的设计制作及其输出保存等,如静态按钮、动态按钮、悬停按钮、搜索框、图标等; 通过对Banner尺寸、作用、风格类型特征的学习,建立起Banner设计的基础知识; 科技风格、时尚风格、节日促销、农特产品等多种类型网格的Banner设计; 综合运用 结合网页UI、APP UI等的设计,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具体可包括以下内容: 用户需求分析基础知识及分析方法; 从需求调研结果中提取关键需求信息; UI设计方案规划的步骤、技巧,以及规划的撰写板块和流程; 草图绘制的基本技巧和快速迭代的方法; 视觉元素与视觉设计; 版式设计技巧,包括布局、配色、字体选择等; 素材切片的目的与意义; 切片的类型和规格要求; 切片的使用和移交切片的方式;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合作与创新能力,培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图形图像处理相关岗位(如广告设计师、UI设计、电商美工)职业要求,以典型案例的图形图像处理技能形成过程为路径,将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 教学中应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重点突出图片后期处理、图像合成、绘图、图文编辑排版等核心内容; 关注重扩展师生艺术设计视野,提升审美情趣,促进学习兴趣的提升; 拓宽学习和运用渠道,注重AI等技术的引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 注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 | 108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定位于使学生具备熟练的音、视频的处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提升学生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以及专业学习、职业实践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熟悉国家相关法律和行业规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培养学生对数字媒体内容的理解能力,包括版权意识和伦理道德,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促进学生在媒体制作中尝试新颖的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新工具和软件的快速适应力; 通过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劳动意识等; B.知识目标 了解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 理解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掌握视听语言理解与运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鉴赏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熟悉视频拍摄、剪辑、调色、**添加和视频输出的知识; 能够独立完成视频的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初步具备表达创意和故事的能力; 熟悉影视剪辑的流程及规范; 了解并掌握主流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 C.能力目标 具有影视灯光效果设计与应用和短片的拍摄与剪辑能力; 具备熟悉影视剪辑的流程和规范,具有试听元素非叙事性的剪辑及制作影视素材的能力; 具备剪辑组合和**制作等编辑及视频输出处理的能力; 具有数字音频的采集、除燥、调整和**处理,以及对音频进行单轨、多轨的编辑、输出并制作音频素材的能力; 初步具备规划和管理数字媒体项目,包括时间管理、资源协调和质量控制; | 1. 数字媒体概述: 数字媒体的定义、发展历程和行业应用; 2. 音频处理技术: 音频基础、录音技术、音频编辑和音频混音; 3. 视频拍摄基础: 摄影构图、光线运用、摄像机操作和视频拍摄技巧; 4. 视频编辑技术: 视频剪辑、调色、**制作和视频输出; 5. 多媒体软件应用: Adobe Premiere、After Effects、剪映(专业版、手机版)等软件的使用; 6. 数字媒体项目管理 项目规划、执行监控和成果评估; 7. 新媒体趋势 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的理解和应用;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解; 鼓励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教学方式;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正确评价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为保证考核的**性,突出职业特点,要坚持理论内容与实践项目的考核同步进行; 注意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引入**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趋势; | 90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定位于通过Adobe After Effects(简称AE)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画制作、视觉效果制作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视频处理能力,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熟悉国家相关法律和行业规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具有获取前沿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视觉艺术的审美能力,理解并应用设计原则; 强化学生的版权意识、职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B.知识目标 理解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和行业标准; 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和视觉叙事技巧; 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包括时间、空间和运动; 熟悉AE的界面、工具和功能,包括图层、合成、效果和预设等; C.能力目标 能够使用AE制作二维动画和动态图形; 能够创作视觉**,包括文字动画、转场和光效; 能够将实拍视频与动画元素进行合成; 能够规划和管理数字媒体项目,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 1. 数字媒体与AE概述 数字媒体的定义、AE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AE界面与基本操作 AE工作界面、项目设置、图层操作和合成管理; 3. 动画制作 关键帧动画、表达式和动画预设的使用; 4. 视觉效果与动态图形 文字动画、形状图层、蒙版动画和粒子效果; 5. 后期合成技术 颜色校正、键控、追踪和摄像机反求; 6. 三维空间动画 3D图层、灯光和摄像机的使用; 7. 项目实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数字媒体项目;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通过案例驱动和项目实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 鼓励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教学方式;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正确评价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为保证考核的**性,突出职业特点,要坚持理论内容与实践项目的考核同步进行; 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引入AE的**功能和行业趋势; | 108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互联网应用的开发,特别是从事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相应的网页设计制作人员能力的基本要求。也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对网页设计和制作的职业兴趣和敬业精神,以及网页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网页布局的美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在网页设计中尝试新思路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对网页设计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力,包括HTML5、CSS3等; 通过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加强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并遵守与网页设计与制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B.知识目标: 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概念、流程和网页结构; 掌握HTML5的语法结构、标签和属性; 熟悉CSS3的样式表使用,包括布局、响应式设计等; 了解JavaScript基础及其在网页交互中的应用; C.能力目标: 能够使用HTML5和CSS3设计和实现网页布局; 能够运用设计原则,创建具有视觉吸引力的网页; 能够使用JavaScript实现网页的基本交互功能; 能够规划和管理网页设计项目,包括时间管理和资源协调; 能独立完成网页的规划、设计、制作和发布; | 1.网页设计概述 网页设计的概念、重要性和设计原则; 2. HTML5基础 HTML5的语法、常用标签和文档结构; 3. CSS3样式设计; CSS3的选择器、布局模型、响应式设计技术; 4. 网页元素设计 文本、图片、链接、表单、列表等元素的设计和布局; 5. 交互功能实现 使用JavaScript实现网页的交互效果,如动态内容加载、表单验证等; 6. 网页测试与优化 网页的兼容性测试、性能优化和搜索引擎优化(SEO); 7. 项目管理 网页设计项目的规划、执行和监控;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采用任务引领型和项目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职业技能;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积极探索网页设计与美术、营销、用户体验等其他学科的融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过程参与、任务完成质量和创新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引入**的网页设计技术和趋势; | 144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本课程定位为数据库应用与数据分析的基础性课程,主要通过Access的学习,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能力,为学生学习MySQL以及进一步专业学习、职业实践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据库行业的尊重和兴趣,理解数据库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通过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育学生遵守数据保护法规,尊重用户隐私,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 B.知识目标 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和组成部分; 掌握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原则,了解关系模型和E-R模型; 熟悉Access数据库的界面、功能和基本操作流程; 了解数据的增删改查(CRUD)操作,以及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熟悉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数据挖掘和大数据技术的基础知识; C.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Access进行数据的录入、编辑和管理; 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库设计和实现; 能够运用查询、排序、筛选等功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 能够设计和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报表; 能够运用数据库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能够根据业务需求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解决方案; | 数据库基础: 数据库的定义、特点、发展历史和分类; 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及意义; Access界面与操作 Access的启动、界面介绍、数据库的创建和表的建立; 表的设计与管理 字段属性设置、主键和外键的设置、数据类型和表的关系; 数据输入与编辑 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和数据验证; 数据查询 使用设计视图和SQL语句创建查询,理解查询的逻辑; 报表与打印 报表的创建、设计和打印,理解报表的重要性; 数据库安全与维护 数据备份、恢复、加密和用户权限管理; 数据库应用开发: 数据库需求分析; 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理解数据库在应用程序中的作用;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据库的应用。 强调实践操作,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定期组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收集整理并丰富相关学习资源,如在线教程、数据库实例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 | 72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核心课程。为数据库应用与数据分析的提升性课程,定位于深化学生对关系数据库的理解,并通过MySQL学习更高级的数据库管理、优化和应用技能,以适应更广泛的技术需求和工作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热爱,提高其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持续追求,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据伦理观; B.知识目标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架构; 掌握MySQL数据库的特点、优势和适用场景; 熟悉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高级应用,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操纵和数据控制; 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流程和方法; 进一步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和组成部分; C.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进行MySQL数据库的安装、配置和管理; 能够使用SQL进行数据的增删改查,以及数据的导入和导出; 能够根据需求设计合理的数据库模式,并实现数据的规范化; 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分析; 能够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将分析结果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 能够根据业务需求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解决方案; | MySQL数据库基础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MySQL的特点和安装配置;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模式设计、数据类型、表结构设计和规范化; SQL语言 SQL的基本语法、数据查询、数据更新、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 数据备份与恢复 数据的备份策略、恢复技术和灾难恢复计划; 性能优化 索引的使用、查询优化和性能调优技巧; 数据分析基础 结合Python语言,了解数据清洗、转换、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可视化工具 使用Excel、Tableau等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 数据库应用开发 基于B/S架构的简单数据管理系统开发,理解数据库在应用程序中的作用;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通过项目案例和实际数据库操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实践操作,结合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如商业智能、市场营销等,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注意收集整理并丰富相关学习资源,如在线教程、数据库实例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 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库设计、管理和数据分析项目; | 108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核心课程。通过Python的学习,旨在为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和初步的算法设计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探索编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通过小组项目,加强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对编程行业的尊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B.知识目标 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Python语言的特点; 掌握Python的基本语法,包括变量、数据类型、控制结构等; 理解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包括类和对象、继承和多态; 熟悉Python的常用库,如NumPy、Pandas等,以及开发工具的使用; C.能力目标 能够使用Python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阅读和理解他人编写的代码,进行有效的代码维护; 能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可编程的小问题; 具备自主学习新技术和新工具的能力; | Python简介: Python的历史、特点、应用领域和开发环境配置; 基本语法 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 基本语句以及控制结构,如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函数和模块 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模块的创建和导入; 数据结构 列表、元组、字典、集合等内置复杂数据类型的使用; 面向对象的编程思路,如类的封装、继承和多态; 异常处理 异常的捕获和处理机制; 文件操作 文件的读写操作和文件管理; 常用库介绍 NumPy、Pandas等常用库的基本使用; 简单项目开发 通过实际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应当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编程实践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程序设计的理解; 鼓励教师使用实际案例引导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编程知识的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 通过作业、测验、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及时反馈; 采取多种措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线教程、编程练习平台、参考书籍等; 探索Python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如数据分析、网络开发、自动化等; 引导学生了解编程相关的职业路径,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 144 |
课程定位: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组装、系统设置、软件安装、测试、维护及系统优化、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理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 学时 |
A.素质目标 明确职业岗位所处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 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协作以及学习能力; 具备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全局观点,明确总体目标,明确如何为总体**而努力; B.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类型、性能和组成; 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选购、安装方法;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置、调试、优化及升级方法; 了解微机系统常见故障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C.能力目标 能识别计算机硬件,并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计算机系统配件; 能熟练组装一台微型计算机并进行必要的测试; 能熟练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 初步学会诊断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进行计算机系统日常维护的能力; | 计算机的概念及发展阶段,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冯·诺依曼原理与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计算机各个硬件的功能与工作原理,包括CPU、主板、内存条、硬盘、显卡、电源、散热器等;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方法、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及故障检修方法; 系统盘制作、BIOS相关设计及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 Windows系统的安装、Ghost软件备份与恢复,驱动程序的下载与安装; Windows系统注册表、组策略与Server服务的设置与操作; 计算机日常维护与软、硬件系统维护; | 注重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采用并列和流程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构建教学内容的任务和达到工作任务要求而组建的各项目; 通过实体操作、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故障排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岗位工作目标与任务解析,分解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突出对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对理论学习知识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 72 |
1.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21〕4号)以及贵州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遵照《贵阳市中山科技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岗位实习标准》(见支撑材料)组织实施,并严格执行1个“严禁”、27个“不得”的要求。
2.时间与时长: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本校学生岗位实习集中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按每天8个课时的标准共计720课时计入学生总学时。
3.组织与实施:岗位实习由学校*业办统一安排,主要安排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岗位实习应当安排在专业对口单位或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如IT互联网企业、新媒体企业、广告公司等单位进行岗位实习。也可安排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与本专业对应岗位(群)相关的公益性岗位等实习。
4.指导教师:学校按每50名学生1名教师的标准配置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在实习期间遇到的相关问题,并考核学生实习情况;企业为每3-5名学生配置1名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岗位技术、技能指导工作及考核,及时与学校指导教师进行沟通,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相关问题。
5.相关要求:学校与实习接收单位建立信息通报和联系人制度,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定的专人应定期开展业务指导、日常巡查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安全生产、道德法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确保学生逐步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增强职业责任感,实现学生向员工、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和转变。
学年 | 学期 | 校内课堂 教学周数 | 机动周 | 考试周 | 岗位 实习 | 实习 成果 汇报 | 总教学 周数 |
** 学年 | 第1期 | 18 | 1(军训) | 1 | 20 | ||
第2期 | 18 | 1 | 1 | 20 | |||
第二 学年 | 第3期 | 18 | 1 | 1 | 20 | ||
第4期 | 18 | 1 | 1 | 20 | |||
第三 学年 | 第5期 | 18 | 1 | 1 | 20 | ||
第6期 | 18 | 2 | 20 | ||||
合计 | 90 | 5 | 5 | 18 | 2 | 120 |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实行“2.5+0.5模式”,即前5个学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第6学期校外进行岗位实习。
本教学进程按 40 周/学年安排教学活动。其中第1-4学期为28学时/周,第5学期为30学时/周。第6学期为岗位实习,每周按40个学时计算。具体教学进程安排见下表:
备注:所有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均采用“理实一体”的方式组织教学。其中,实践课时不少于课时总量的50%;
1~5学期课堂教学总课时数:2556,第6学期岗位实习课时数:720(实习18周,每周5天工作,每天按8个课时计算);
总课时数:2556+720=3276;
限选课时数:(思想政治18+语文54+数学36+外语36+体育与健康126)=270;
选修课时数:(信息技术 36+艺术36)=72;
达到教育部规定:三年制中职总学时数不低于3000,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限选+选修)课时数约占总课时数的10.44%,不低于10%;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同时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1.思想政治建设:根据上级党委的总体要求,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全力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执行有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政治保障。
2.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高级“双师型”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专业带头人后备人选可适当放宽职称和“双师型”教师级别要求。
3.教师数量要求:本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专业教师9人。随着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常年在校学生预计约320人左右,且本专业实习、实训任务较重,因此教师总数预计配置23人左右,其中专业课程教师数应达12人左右。同时,可根据需要另聘请2-3名企业一线员工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4.学历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必须全部达到相应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新招聘教师均应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水平。同时,应采用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和引入研究生以上学历相结合的办法,逐年提升教师中硕士以上人数,以引领本专业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
5.“双师型”教师要求: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达70%以上,即“双师型”教师数量应当达到6人以上;专任教师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应不低5人(含校内认定)。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教师厅〔2022〕2号)的相关标准,结合我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鼓励专兼职教师学历提升、考取教师资格证以及取得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认定,使90%专业教师在三年内达到中级及以上“双师型”教师标准。采用必要措施,促进教师逐步成长为“技师+教师”、“技术教练员+教师”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原则上应当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技师及以上技能水平。
备注:教师情况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学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职业资格证书 | 担任课程 | 专职/兼职 | 备注 |
1 | 郑齐萍 | 女 | 24 | 本科/学士学位 |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 | 思想政治 | 专职 | ||
2 | 王语 | 女 | 30 | 本科/学士学位 | 助理讲师 |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 | 语文 | 专职 | 双师型 |
3 | 彭福吉 | 男 | 29 | 本科/学士学位 | 助理讲师 | 高级中学数学教师资格 | 数学 | 专职 | 双师型 |
4 | 周亚丽 | 女 | 30 | 本科/学士学位 | 高级中学历史教师资格 | 历史 | 专职 | ||
5 | 陈薪仁 | 男 | 29 | 研究生/硕士学位 | 高级中学英语教师资格 | 英语 | 专职 | ||
6 | 潘桃英 | 女 | 28 | 本科/学士学位 | 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师资格 | 信息技术 | 专职 | ||
7 | 张腾飞 | 男 | 26 | 本科/学士学位 | 高级中学体育教师资格 | 体育与健康 | 专职 | ||
8 | 文芳芳 | 女 | 30 | 本科/学士学位 | 高级中学音乐教师资格 | 艺术 | 专职 | ||
9 | 朱绍荣 | 男 | 30 | 本科/学士学位 | 助理讲师 |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四级 | 生态文明建设 | 专职 | |
10 | 韦书婷 | 女 | 28 | 本科/学士学位 | 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格、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 | 网页设计与制作 | 专职 | 双师型 | |
11 | 田永霞 | 女 | 31 | 本科/工学学位 | 互联网信息审核员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格 | 办公软件应用 | 专职 | 双师型 | |
12 | 刘润泽 | 男 | 28 | 本科/工学学位 | 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格、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计算机操作员中级 | 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应用与数据分析(MySQL)、信息技术设备组装与维护 | 专职 | 双师型 | |
13 | 林泽宽 | 男 | 40 | 本科 | 助理讲师 | 华为网络工程师 | 网络操作系统 | 专职 | 双师型 |
14 | 王安学 | 男 | 34 | 本科/工学学位 | 高级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三级管理师、视频剪辑师、新媒体运营师 | 美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动画设计与制作) | 专职 | 双师型 | |
15 | 陈方 | 女 | 28 | 本科/工学学位 | 助理讲师 | 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格、高级平面设计师 | 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音视频处理) | 专职 | 双师型 |
16 | 王玲 | 女 | 60 | 本科/工学学位 | 高级工程师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 | 数据库应用与数据分析(Access)、程序设计基础 | 专职 | 双师型 |
17 | 龙礼艺 | 女 | 26 | 本科/学士学位 | 中职电子商务教师资格证 | 版式设计基础 | 专职 | ||
18 | 赵莉雅 | 女 | 27 | 硕士/理学学位 | 中等教育技术教师资格 | 信息录入技术 | 专职 | ||
19 | 李智 | 男 | 34 | 硕士/工商管理学位 |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 | 语文 | 专职 |
5.企业实践要求: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每年不少1周的企业调研或实践。结合本专业实际,专业部可根据需要提出增加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时长要求,使专业教师进一步深化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识,从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工作。专职实习指导教师应具有企业一线生产或管理工作两年以上经历。
6.技能大赛:专业教师均应当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工作,完成“双师型”教师到“技术能手”、“突出贡献专家”的转变。同时,鼓励教师本人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教育教学竞赛及各类教育教学培训活动。
7.信息化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运用智能化教学环境;能熟练使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职教云、智慧职教、MOOC学院等在线教学资源。
8.其他要求:专业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可兼任专业对口的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工作,如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培训教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技术培训服务等,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本专业各班级教室应当符合国家的相应要求,还应当遵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理念,同时体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特色。
A.教室设置: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教室应当逐步完成理实一体化、信息化改造,**支撑专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应配备黑(白)板、组合式课桌椅、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及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因手机不请允许带入教室,故建议每班配置平均5-6人两部Pad,以供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手段运用的需要。
B.教室布置:教室文化应当体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征,应当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文化、岗位要求等内容融入到教室布置之中,使之成为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发挥班级文化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调控作用。
2.校内实训基地
(1)建设目标: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企业的工作氛围和良性的运行机制。建设融基本技能训练、商业接单、工程施工、产业化服务为一体的规范化、标准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具备承担省市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认定以及社会培训服务的能力,力争成为市级**的计算机实训基地。
(2)建设原则:校内实训室建设应当遵照计算机类教学标准,根据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各课程的课程标准等相关要求,以够用、实用并适度领先市场的原则开展实训基地建设。
(3)建设内容:对本专业现有设备设施做清理,以够用、适用并适度领先市场的原则做必要的更新或新建,并达到如下的要求: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工位数 | 主要设备 | 主要功能 | 备注 |
1 | 计算机基础实训室1 | 70 | 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音箱、麦克风、机柜等 | 主要用于文字录入、办公自动化等教学与实习实训 | |
2 | 计算机基础实训室2 | 76 | 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音箱、麦克风、机柜等 | 主要用于文字录入、办公自动化等教学与实习实训 | |
3 | 平面设计实训室 | 96 | 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音箱、麦克风、机柜等 | 主要用于图形图像处理、版式设计、音视频处理等教学与实习实训 | |
4 | 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室 | 60 | 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服务器、音箱、麦克风、机柜等 | 主要用于数据库、网站建设、程序设计等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训 | |
5 | 程序设计实训室 | 60 | 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服务器、音箱、麦克风、机柜等 | 主要用于动画设计、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习实训 | |
6 | 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室 | 46 | 计算机配件、信息技术设备等 | 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与实习实训 | |
7 | 计算机网络实训室 | 64 | 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综合布线实训平台等 | 主要用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网站建设等课程的教学与实习实训 | 拟建 |
3.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用于学生工学结合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对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把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为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市场注入活力。
(1)建设目标
校外实训基地应当能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和岗位实习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环境和条件。以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校外实训基地还应当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
(2)建设原则
校外实训基地应当选择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且在行业中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共建。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开放的原则,确保基地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应能够提供数量充足的计算机维修、广告设计、信息安全管理、互联网信息审核、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网络管理、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岗位供学生实习。
(3)建设内容
本专业已依托长期深度合作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立足长远发展,针对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发展需求,本专业还应当建立2-3个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专业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统计表
序号 | 合作企业名称 | 主要实训项目 |
1 | 江苏顺丰通讯服务有限公司 | 1.工单处理员 2.客服文员 3.在线专员 |
2 | 贵州安特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1.销售代表 2.市场营销 3.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 |
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建立校企双方参与管理、互利互惠的校外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形成利益相关的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鼓励校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形成校企互派机制,聘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岗位实习指导教师(或师傅),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跟岗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管理等工作。
1.教材选用与编写
(1)公共基础课程教材
严格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使用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1〕16号)要求选用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选用。根据专业的实际,可适当编写学习辅助资料用于配合教学。
(2)专业课程教材
严格按“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的相关规定,优先选用进入教材目录的教材。专业部应当组织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对照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初选,共同商议决定。教材应严格按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后征订。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若没有相应的教材或教材严重不适用于教学实际需要,可严格按照该课程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内容应加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典型生产案例等。编写完成后,需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审核备案后使用。
2.图书文献资源建设
本专业建立图书文献资源库,该类资源可以是纸质的或者是数字化的资源。图书文献清单应由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提出并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后购买。严格按学校图书管理相关规定使用图书文献资源。
3.数字资源建设
除积极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www.smartedu.cn)、智慧职教网(www.icve.com.cn)及其他平台的教学资源外,专业部应结合学校资源库建设工作推进,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本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不断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逐步建立能够服务于本区域相关职业学校,且能实现共建共享的数学化教学资源库。
数学化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学素材(图片、微课、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操作视频、典型优秀作品等)、教学课件、教案、试题、论文、数字图书等内容,且便于检索和使用。
专业部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使用率,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本专业推行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育模式,聚焦学生学习成效,强调能力本位,强调学习成果的产出过程。倡导成果导向、逆向设计,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企业典型生产案例,创新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推广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创新基于行动导向的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同时,应不断优化与持续改进各个教学要素。
同时,各课程均应深度挖掘三线建设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长征精神等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科学精神、流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注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教学应符合教育部有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教师*注重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的融合(文专融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专业课程
应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实一体”方式组织教学,确保实践课长不低于课程总课时数的50%。
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营造学生团队协作、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
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注意引入典型工程案例进课堂,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景化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手、脑、心并行互动。
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慕课平台和学校自建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组织和改造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新方法。
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建立以学生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
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关注育人成效、检验教学质量,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能力;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引导学生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引入校外评价,吸收家长、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在此过程中,基于OBE理念,聚焦学习成果的产出过程,积极采用结构化教学评价体系,各课程的综合评价除考试评价外,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不断探索完善“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式。
结果性评价(占比30%):主要考察学业成绩、实践成果、技能水平、结合素质水平等,目的在于发挥结果性评价的鉴定、比较、激励和反馈作用,
过程性评价(占比60%):主要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接受程度、学习态度、出勤率等,目的在于发挥过程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保持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增值性评价(占比10%):主要考察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或能力的增长以及参与课外活动、竞赛、科技创新、证书取得等情况,目的在于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进步,促进教育公平。可采用“相对增益法”的方式进行计算,以使于进行数据分析。
岗位实习评价:参照实习单位考核意见以及学生个人的考勤、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实习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价标准见下表),成绩及格及以上者获得相应的岗位实习学分。
岗位实习评价标准
等级 | 评价标准 |
优秀 | 实习态度端正,遵守实习纪律,能很好的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绩优异。 |
良好 | 实习态度端正,遵守实习纪律,能较好的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绩良好。 |
中等 | 实习态度端正,遵守实习纪律,能较好的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绩中等。完整性、条理性不足。 |
合格 | 实习态度基本端正,能较好的遵守实习纪律,达到实习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基本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完成实习报告。但不够完整、条理。 |
不合格 | 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为不及格:未达到实习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不认真,或内容有明显错误;未参加实习的时间超过全部时间三分之一者;实习中有违纪行为,造成恶劣影响者。 |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确保规范教学
全体教师应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或依据本方案制定的专业课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进度计划制定、教案检查、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技能考核等方面执行常规考核管理。根据上级相关要求,优先选用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和根据学校专业实际需要编写的校本教材,严禁私自征订未经批准的教辅资料等,确保教学材料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一致性。
2.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和专业部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3.加强常规管理
贯彻执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道德规范》等文件,制定《教师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常规管理,严格检查,确保教学质量提升。专业部、任课教师每年应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实施实施方案,以及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确保教学常规工作落实有效。学校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每学期对教学进度、教案、校本研修记录、课标执行情况、实训记录等进行两次以上检查,全程督导。
4.以赛促学,以研促教,提升育人质量
将教学工作与竞赛活动相结合,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教师技能比赛等,促进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整体育人质量。
5.完善评价整改机制
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建立整改机制,根据评价结果组织实施相应的整改。整改内容包括但不**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本专业学生应当在学校修业满三年,且同时达到下列标准的,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1.参照《贵州省普通高中学生毕业标准(试行)》,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其中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方面的评定等第均达到合格及以上;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三方面的评定均达到C级及以上;
2.毕业时没有学校处分(如受到处分的同学,必须加强自我约束,积极向上,毕业前撤销纪律处分);
3.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或修满182学分;
4.每个学生*少必须获取1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5.完成岗位实习任务,且达到合格以上成绩;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5月);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9] 4号);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5)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9]61号);
(6)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21〕4号) 及贵州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黔教发〔2022〕14号);
(7)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
(8)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教职成[2019]6号);
(9)教育部《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8号);
(10)教育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教师厅〔2022〕2号);
(1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
(13)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
(14)教育部《职业院校专业简介》(2022.9);
(15)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的通知(黔党发[2018]30号);
(16)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12);
(17)贵州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8);
(18)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6);
(1)本方案由电子信息专业部组织相关专、兼职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后编制,修订时也同;
(2)本方案编制或修订完成后,必须经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审核,再经学校党支部审批并报贵阳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3)本方案需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向社会公示;
(4)本方案*少每两年根据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做一次重新编制或修订,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有重大调整变化,应及时做相应的调整;
(5)本方案由电子信息专业部负责解释权;
序号 | 变更 类型 | 变更原因 | 变更 时间 |
1 | |||
2 | |||
3 | |||
贵州市贵阳市中山科技学校
专业名称 | 计算机应用 | 所属 专业部 | 适用 年级 | ||
专业代码 | 710201 | ||||
修订原因 | |||||
修订的 主要内容 | 修订人: 年 月 日 | ||||
专业部 意见 | 情况属实,请审批! 专业部长签字: 年 月 日 | ||||
专家组长 意见 | 同意修订! 签字: 年 月 日 | ||||
学校党委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说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填写此表,一式两份(教学处、提出变更的专业部各存一份)